2021年8月,李伦一在跑步群里看到了《巴黎奥运会马拉松大众集团指南》。普通运动爱好者可以在网站上注册并绑定软件。只要在2024年之前锻炼达到10万分就可以获得参加奥运会马拉松的资格。
“到2024年,还有几年的时间,也没什么好说的。”李伦一在群里留言。他先考虑的是报名,其他的我也没多想。
接下来的两年里,无论是跑步、步行、骑行、游泳还是其他活动,他都创下了运动手表记录,跑步每公里10分,每公里5分……当时的他,直到今年1月24日之后,他收到了一封“恭喜”的邮件,巴黎奥运会已经不再遥远。
于飞设计
巴黎当地时间8月10日晚,20024大众马拉松选手将在奥运会上出发,20024大众选手参加10公里比赛。这将是百年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届马拉松爱好者。
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三名即将参加巴黎奥运会马拉松的选手。他们来自各行各业,热爱运动但不谈天赋。他们是普通人,甚至可能在地铁上路过。名额,幸运获得奥运券。
李伦在2008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火炬守护者的选拔,他为入选准备了很多遗憾,但奥运会的种子从那时起就埋下了,中国奥运会巴黎奥运会似乎完成一个未完成的梦想。
吴京飞参加各类马拉松比赛还不到20场,但“第一次有机会参加国外的比赛,而且是一次高规格、难得的奥运会”。她想抓住它。
张善平曾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,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奥运观众,但她从未想过能够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巴黎奥运会。我在赛场上遇到了这位大明星。
为奥运,高温天坚持跑桥
李伦一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“张江南”。曾在上海张江工作。全马跑的最好成绩是3小时30分钟。这既不好也不坏。能够冲上奥运会马拉松并不需要特别快或者特别努力,而是“坚持和好运”。
2021年,李伦一参加了中科院的活动。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。
几天后,他将从巴黎市政厅出发,途经巴黎歌剧院、杜莱利花园、卢浮宫金字塔、协和广场等景点。跑42.195公里,体验职业选手一样的赛道。
此次马拉松总高度达到了438米,这对于很多选手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,比如连续参加第12届上海马拉松的李伦一。因为上海没有正经的山。
近几个月来,为了适应这种攀登,李伦下课后就在浦东川阳河大桥来回跑步。太阳落山后,气温依然超过30℃,他坚持跑了至少10公里。“如果能适应高温天气,巴黎晚上的气温可能会轻松一些。”
有过越野跑经验的吴京飞并不是很担心。她有自己的技巧,可以保持匀速前进。 29岁的她已经跑步10年,参加过至少20场比赛。她最近开始按照日常节奏跑步。
早上6点,这座城市刚刚苏醒。她早上从徐家汇公园出发。有树荫,没有红灯和绿灯。 10公里的路程,舒适又安全。 “跑完才七点多。
有时,吴京飞也会跟着跑团进行间歇训练和长跑。夏日的夜晚,上海卢湾体育场总是人头攒动。她要求自己每周至少参加一项活动。周末,她还会去徐汇滨江、苏州河、宁波东钱湖跑步,欣赏美景激励自己。
张善平参加苏州马拉松
相比之下,自称“菜鸟玩家”的张善平就有些慌了。虽然她热爱运动,攀岩、空手道、瑜伽等各种项目,但跑步对她来说只是有氧运动之一。今年之前,她只跑了10公里。
她不想辜负这个难得的奥运名额,她迅速制定了强化自己的计划,大量检索策略,请教长跑“大佬”,增加跑步频率和体能训练。 ,为比赛而练习。
“刚开始加大跑步量的时候,心理上会有负担,每次跑完都感觉心肺都要爆炸了。”如今几个月过去了,张善平感觉心率和呼吸都更加可控了。 ,容易身体放松。 42公里已经成为一个具体的概念,尽管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兴奋、惊喜、荣誉——拿到录取名额的那一刻,是他们这几个月努力拼搏的动力。随着比赛的临近,他们即将前往巴黎,成为奥运会的参赛者。
从5公里到完成马拉松
大学期间,吴京飞以减肥和健康为目的开始跑步。起初,她只跑了5公里,就对跑步上瘾了。
2021年,她加入了北京的专业跑步团,每周集体训练两次,跑长距离,间歇跑。 “这个跑团是一场魔鬼般的训练,风雨无阻,周日早上是早上6点,冬天头上的冻冰必须坚持。”每个人都互相启发。体能和跑步距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。
她曾参加过成都马拉松。第一场赛马成绩为3小时56分钟。 “我感觉很兴奋,甚至感觉不到‘撞墙’的感觉。完全没有这种感觉,而且最后一公里还能加速。”
第一场比赛“Break 4”听起来很有天赋,但她说长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她中学时只擅长短跑,跑400米就感觉很累。她在大学就可以完成5公里,让她发挥了自己的潜力。之后是长时间的练习,跑步量逐渐增加。最后,我发现我也可以完成马拉松。 “这需要时间和刻意的练习才能实现。”
吴京飞《夜跑》
后来,她从北京搬到了上海,跑步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。夏天的雨有时来得突然。一旦开始,她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。 “皮肤防水并不可怕,跑完回家注意保暖。”
李伦在初中时就发现了跑步的美妙。跑步之后,他神清气爽,但在研究生阶段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潜力。
2011年,李伦一(右一)和同学邀请克里斯·加西亚去外滩。
在中科院学习时,导师鼓励学生多跑步。有一次,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斯·加西亚来访。据说他经常参加马拉松比赛。李伦一向同学发出邮件,邀请克里斯一起跑步体验上海。于是,凌晨四五点,三人从岳阳路的中科院上海分院跑到了外滩,又回来了。李伦一第一次经历了20公里。
“本来想着跑一天,第二天就可以休息了,没想到他跑得很开心,我第二天就得跑。第二天,我又跑了近20公里。后来, “他看我们不太好,就一起回来了。”李伦一回忆,正是这个冲动的邀请,他发现自己可以跑得很远。
自2011年起,他报名参加了历届上海马拉松,成绩有所提高。最好成绩是2022年3小时30分09秒。“很多人短时间内破3,这个不适合我,消耗体力,伤害很大,后面没有目标,我的目标就是继续跑,不要因为损坏而停下来,同时可以接受一点进步,下次还有改进的空间。
得益于学生的科学训练,李伦一在跑步方面成为了自己的教练。各种团体活动、往届《马来西亚》的路友、参加的照片都放到了其他分类的文件夹里。将历年马拉松成绩做成折线图,方便对比。他特别注重训练科学的跑步方法。跑步时,我发现科学的方法可以让你跑得更快而且不受伤,于是开始去科学训练。 ”
浏览照片时,李伦遗憾地说:“和我一起跑步的朋友只能陪我一段时间,然后因为膝盖受伤或其他原因就不跑了。新朋友又加入了,我跑的不多了。”现在在一起。”
跑步可以滚动,也可以很轻松
近年来,大众健身跑步热度不减。马拉松赛事在全国各地兴起。通常很难找到。
李伦一记得,提前参加上海马拉松不需要抽签,从报名开始到报名结束,都可以随时报名。当时,没有运动健身的跑步平台和微信群少之又少。他经常在论坛上看别人讨论,了解跑步训练方法。训练准备也很简单。放了藏红花油,吃了盐丸,花99元买了一双马拉松跑鞋。
到了2014年左右,跑步热潮爆发,各种跑步知识和技能分享涌现。上海马拉松的名额也变得紧张。注册需要排队并卡在网站上。 2015年,赛场上出现了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年龄段的球员。当年签约的李伦一无疑是一个幸运儿,但他的爱人却未必能得奖。两人将报名参加厦门马拉松,一起站在赛道上。
谈到训练,他们都提到了长期主义和跑团。
李伦一觉得愉快的跑步状态就是边跑边聊天,欣赏周围的风景,跑完后也不会觉得太累,所以下次还想再跑一次。跑步时,他还会用运动手表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,控制好率,并接受急救训练。
“很多人会说‘慢就是快’,为了追求速度,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,甚至很快就没力气了。如果速度慢,可以通过长期主义来提高能力。”吴京飞提醒,跑步就是跑步。同时要注意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。
一个人可以跑得更快,但一群人可以跑得更远。李伦一常年参加跑步队。他觉得团队的活动会让事情变得更容易。 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,在上海科技大学的操场上,他和团队伙伴一起从晚上7点跑到晚上。 10点钟,小红旗交了个人手,他们一共跑了100圈。
“大家都是出于相同的兴趣和目标聚集在一起的。周末我们可能不会跑那么远,但大家一起跑,互相激励、互相帮助,有人可以跑在前面。看到别人在群里分享跑步记录,也会激励自己去跑步。”李伦一说。
在上海,吴京飞发现跑步可以有多种形式,有时还很滚。 “每次她在卢湾体育场间歇性跑步时,大家都非常疯狂,大汗淋漓,以最快的速度在场上奔跑。”有时候很简单。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家汉堡店组织的水枪跑活动。每个人都带着一条狗,拿着水枪奔跑。
她享受跑步时的沉浸状态,甚至比冥想还要沉浸。日常跑步,她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、听播客,思考工作,偶尔萌发一些灵感,她就拿出手机记下来。至于游戏,我什么都不想听。我只享受比赛本身,享受周围人的欢呼和欢呼。
“跑步让我感觉世界是平的”
巴黎奥运会各项赛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,大众马拉松选手们也将陆续飞往巴黎,迎接属于普通老百姓的奥运时光。
因为这场特殊的马拉松,李伦一和女友决定结婚。他们因为热爱跑步而结婚。今年6月1日,他们刚刚领证,打算在参加巴黎马拉松时拍婚纱照和蜜月。
张善平曾在法国留学并工作过3年。她喜欢法国人的小幽默和浪漫天性,也喜欢那里丰富的历史文化。回到巴黎,她有些着急,准备了各种旅行攻略。
马拉松跑道上的跑者往往是一道风景。她遇到了穿JK制服的大男人,遇到了自带音响的休闲跑步小哥。 “每个人在马拉松赛道上都会非常张扬,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状态。
李伦一设计的奥运背心。
为了仪式感,李伦一干脆设计了一件奥运马甲,将上海的东方明珠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结合起来,并抽象了两个城市其他地标的一些线条,红色和黄色的颜色,写下了CHINE(法语) ”(法语“中国”)。他还制作了视频讲解背心的设计元素,用语言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法语,还准备了一堆国旗。
“享受跑步,欣赏风景。”吴京飞表示,她对游戏没有痴迷,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,一般都会面对发生的事情。偶尔参加一下比赛,有一些特殊的经历,这就足够了。
在她看来,马拉松的魅力在于“它是一项群众运动,门槛不高,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参加。参与者的年龄跨度很大,从18岁到80岁。我觉得全世界平坦,人人平等,这会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。”
李伦一的目标是跑步到70岁,他认为“无论人生还是跑步,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从最早的跑步到现在,从2021年报名积分到获得奥运会资格会发生什么,但只要找到方向,设定目标,就会继续下去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uiyisheng.com/html/tiyuwenda/9566.html